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当前位置:
正文

天津大学迎接2023级第二届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新生

发布时间:2023-09-10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9月10日电 9月8日下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下称“冯研院”)举办入学仪式,迎接2023级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新生,并向社会各界公布非遗学在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取得的核心进展。经过十多年的孕育和过去一年的培植,非遗学的种子已经扎根天津大学,绿意盈盈地成长起来。

4-9-10微信图片_20230910053055.jpg

4-9-10微信图片_20230910053150.jpg

2021年10月,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里是非遗学进入我国高校的第一站。去年首届研究生入学以来,冯研院在非遗学的学科建设上,取得两个方向的核心进展:

一是确立非遗学的元理论、本体论和知识体系。今年3月,冯骥才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非遗学原理》,第一次明确了非遗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特征,系统阐明了非遗学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根本问题,辨清了非遗学的沿革与立场、使命与特征、核心工作与重点关切,为非遗学提供了理论支点和逻辑起点,并前瞻性地指明了非遗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建设路径与发展方向。

二是把田野作为教学主体,构筑了非遗学独特的教学方法。今年6月,冯研院成立瑞安木活字、西塘传统村落非遗、南通蓝印花布、杨柳青年画和天津皇会等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并以基地为支撑,开展田野教学和研究项目。这种教学方式的一大新意,是在田野实践中进行全套的理论教育,并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用研究深化教学。另一个新意,是把田野实践跟非遗所在地的需要结合起来,与田野教学基地共同确立科研项目,用理论支持田野教育。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非遗学的本质是一门田野科学,要在田野中完成非遗学的教学全过程,“一切问题都从田野里提出,最终还是要回到田野中完成非遗学的核心工作——保护与传承。”

冯骥才先生透露,冯研院对非遗学的学科建设已经有了详实有序的三年计划:“我们的非遗学充满活力,从去年首批新生入学至今,非遗学已经在天津大学扎根,绿意盈盈地生长起来,我们要让它第二年开花,第三年也就是2025年捧出成果,为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献礼。我们要持续为非遗事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天津大学/文图 焦德芳)


编辑:王敏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
引用内容会标注来源,仅为交流学习,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为商业用途,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