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贷款,但我没有抵押物,也不知道找谁”“我不敢贷,不知道收成好不好,担心卖不出去,最后还不了款”……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调研发现,对不少农户或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多家农村中小银行正积极探索新的授信模式,精准对接客户需求,聚焦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解决“金融服务空白村”和农村“金融盲点”等问题。
农村中小银行网点多、分布广,是离农民最近的金融机构。记者了解到,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动下,农村中小银行发挥优势,主动适应农业农村产业变化,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
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农村中小银行专注服务当地、专注支农支小,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了解农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比如,青海省农信社广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以破解农村贷款难题,做到“家家都授信、户户能贷款、村村有人办”,累计评定信用村占全省行政村的80%以上,农牧信用户占全省农牧民户数的70%以上。
再比如,湖南浏阳农商银行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党建引领村官行动”,选派“金融村官”入驻当地行政村,全体员工下沉到基层一线,把金融服务真正搬到田间地头,通过驻村办公、全覆盖走访等方式,实现普惠金融的直达、秒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贵州农信社搭建掌上金融服务平台“黔农云”,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基础金融服务“一键办理”,依托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和法律维权服务。
常熟银行发起设立的兴福村镇银行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结合所在地风土人情、乡村经济和产业特色,开发了菌菇、烤烟、大棚、运输等30多款特色贷款,努力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贷款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中小银行3862家,70%以上的法人机构在县域,营业网点近8万家,承担绝大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空白和机构空白覆盖任务,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截至6月末,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4万亿元、16.1万亿元,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近八成,是金融支农支小的主力军。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中小银行是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做好支农支小的?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农户融资难是由于缺乏抵质押物。在政策助力下,不少农信机构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整村授信、整厂授信,实现无抵押贷款。
青海省农信社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主要依托多年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破解农牧民贷款难问题。以‘整村授信’为例,我们以村为单位整村调查,集中采集全量信息,对符合授信条件的村级主体批量授信,集中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将贷款户信用记录与整村信用等级挂钩,对信用等级高的行政村提高授信额度,利率也更优惠。”截至6月末,青海省农牧民信用户累计授信63.31万户、509.53亿元,授信率达65.97%,用信率达59.49%。
“信用等级很重要,农户可凭信用证直接到网点办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某农商银行人士表示,很多农商银行开始全方位发力信用贷款。例如,针对小微企业,苏农银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整厂授信模式”,围绕企业厂内员工开展授信走访。
此外,也有农商银行通过引入担保方、依托龙头企业等方式做到免除抵押。以北京农商银行为例,北京农商银行人士表示,该行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农业担保贷款”,借款人不用提供抵押物、不用寻找保证人,且享有较低利率。
实现金融服务更广触达
围绕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不少农村中小银行积极搭建相应平台体系,在给农户增收的同时,实现金融服务更广触达。
常熟银行链上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农业“产供储销”全链条发展。例如,助力粮食生产,常熟银行为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提供800万元资金支持;苏农银行进一步将传统农贸市场升级为交易透明、菜品可溯源的智慧菜场,在其中植入农村货源。
多家农商银行亦围绕销售环节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体系。例如,常熟银行自主打造“常银生活”线上平台,推出“海棠铺子”惠农惠企惠民平台,已上架黄金小玉米、虞盛大米等产品;苏农银行建设“苏农E购”平台,在手机银行中搭建“苏农市集”模块,以直播和短视频带动农产品销路。
“我们打造了‘凤凰乡村游’平台,通过专属APP、直播带货等方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做好农业金融服务。”前述北京农商银行人士表示,该行目前已推出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西瓜贷、草莓贷、板栗贷等贴合京郊发展实际的融资产品。
另外,近年来,在大行持续下沉、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农商银行进一步划分客户群体,提供更精细化的金融服务。“一些农商银行能够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正是得益于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覆盖。”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吴杨)
【责任编辑:刁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