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工作部署,各有关地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城市、产业园区、典型企业和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快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水平。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组织地方推荐了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分享经验做法,强化交流互鉴,现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栏目刊发。
福建省厦门海沧港区积极先行先试,通过实施港口设备全电化、在港船舶岸电化、能源供应清洁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一系列减污降碳工程,实现综合单箱能耗下降36.5%,单位碳排放下降76%。
推进港口设备全电化 降碳减污聚合力
实施龙门吊全电化。海润码头实施传统货运码头“油改电”改造,完成全部龙门吊“油改电”并投入运行,实现箱区内作业由燃油机供电转变为市电供电;实施电池转场改造,采用锂电池为龙门吊转场提供动力,彻底拆除燃油机,实现龙门吊全电作业;实施能量回馈改造,龙门吊采用能量回馈装置,将起升机构下降产生的电能由能量回馈系统反馈到电网,进一步提高降耗效果。经测算,龙门吊单箱作业能耗下降近60%,碳排放降低95%以上,累计减少柴油消耗684.5吨,节能约73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63.4吨、氮氧化物排放63.6吨。
加快流动机械全电化。实施空箱作业设备、水平运输设备全电化,先后投用电动堆高机、电动集卡等设备,2022年新采购44台自动驾驶全电无人拖车,2023年将6台传统燃油叉车替换升级为电动叉车,实现交通车、巡逻车、抢修车等流动机械全电化。经测算,每年可节能596吨标煤,单箱作业能耗下降75%以上,累计减少柴油消耗超过558.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66吨、氮氧化物2.7吨。
实现在港船舶岸电化 清洁能源注动力
开展船舶高、低压岸电设施建设,建有一套高压岸电系统、4座高压插座箱、4座低压岸电系统,实现岸基高/低压供电的全泊位覆盖。对外与各航商签订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优先靠泊、首次使用免费等激励措施协议,对内推行船舶岸电“应接尽接”工作要求,提高岸电接驳率。截至2023年4月,岸电船供服务累计601艘次,供电量53.3万度,代替燃油消耗111.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3.6吨、氮氧化物110.4吨、二氧化硫20.3吨。
图1 高压岸电系统
注重能源供应清洁化 节能增效挖潜力
构建港口绿色电网系统。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部署建设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开展闸口办公楼屋顶光伏发电改造、车棚光伏发电改造项目,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426千瓦,年发电量46.1万度,每年可节能119.8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0吨。此外,大力推进风光互补照明、空气源热泵热水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应用,助力港口绿色电网建设。
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推广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等绿色照明,包括堆场高杆灯、设备投光灯、步道灯等各种照明设施。应用堆场高杆灯智能控制技术,按照自然光照情况及生产需要实现智能开关。采用节能型变压器,实行设备端无功功率就地补偿,采用一级能效比空调等节能设备。开展节能改造,通过改造堆场高杆灯的控制电路,完善高杆灯智能控制技术,推动高杆灯照明能耗下降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