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电联公布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
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杜燕飞)记者从中电联了解到,目前,《零碳园区碳核算技术规范》《零碳园区评价规范》两项标准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为全国各地产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案例。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
据介绍,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各具特色,陕西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园区,集成了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实现“电、冷、热”零碳供能,单位能源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5%,年减少碳排放8640吨,实现了含氢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北京金风智慧园区依托4.8兆瓦分散式风电与1.81兆瓦分布式光伏,构建负荷侧“源、网、荷、储、充”一体化模式,通过自主研发的调度系统实现协同优化,相较于传统用能模式,园区年碳排总量降低4260吨。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产业集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园区已成为降碳、减碳的关键载体。零碳园区的认证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
“我们制定的零碳园区标准,构建了涵盖能源活动、循环利用、交通建筑基础设施、能碳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园区星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鼓励零碳园区使用绿色电力,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率,推动能源转型。”中电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完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提升园区综合能效与碳效水平。同时,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零碳园区认证互认机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助力企业拓展绿色贸易市场。
免责声明:
引用内容会标注来源,仅为交流学习,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为商业用途,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