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阳市发改委发布“评定分离”改革工作通知,对西峡县予以表扬,肯定了西峡县率先探索“评定分离”的工作实绩,称西峡“为《南阳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评定分离’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定标决策系统’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2024年7月以来,西峡县紧扣国家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部署,以“评定分离”改革为切入点,靶向破解招投标环节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重构、数字赋能、协同治理、监督创新“组合拳”,构建起公平透明、高效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新生态。
一、流程再造:构建权责清晰的招投标制度体系
以“分权制衡、责任压实”为核心,重塑评标定标全流程管理机制。
一是权责重构。明确评标委员会负责技术评审,招标人组建定标委员会行使定标决策权,实现“评定分离、权责对等”,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链条。
二是标准创新。建立“定性指标+定量数据”复合定标体系,将企业信用等级、履约能力评估、技术方案创新性等纳入核心评审维度,有效遏制“低价中标、高价结算”行业乱象。
三是阳光监管。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行招标文件、评标结果、定标依据“全流程可视化”,确保交易过程公开透明。
二、数字驱动:打造线上智慧服务生态
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推动招投标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升级。
一是平台升级。以“市县一体化平台”为载体,完善优化“定标决策系统”,实现了招投标项目定标工作全流程线上操作,有助于加强定标成员信息的保密性,提升定标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质效。
二是系统联动。启用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招投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智能化比对和辅助评审,增强了评标、定标客观性,减少人为“感情分”。
三是精准服务。组建“评定分离”专班,结合网站智能客服,为重点项目提供政策解读、流程指导等“定制化”服务,累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余项,保障项目落地“零梗阻”。
三、监督创新:构建招投标领域廉政防控体系
通过权力结构重塑,破解传统模式下的廉政风险隐患。
一是分权制衡。实行评标专家“技术评审权”与招标人“定标决策权”分离,建立定标委员会集体决策机制,压缩单一主体操控空间,形成“评而不定、定而不评”的权力制衡格局。
二是责任压实。推行定标结果“终身负责制”,倒逼招标人建立内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决策过程留痕管理与责任追溯。
三是智能监管。将定标理由纳入法定公示内容,运用大数据监测技术对交易全流程进行智能预警,精准识别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监管效能。四是政策联动。配套实施出台了《西峡县招标代理机构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代理机构-评标专家-投标企业”廉洁隔离墙,斩断利益输送链条,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
“评定分离”改革新模式得到招标人、评标专家、投标企业交手称赞,纷纷表示该模式有利于招标人选到符合项目实际需求的中标人,有利于评标专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有利于投标企业公平竞争。截止目前,西峡县累计实施“评定分离”项目24个,总投资8.13亿元,均为“零质疑、零投诉”。5月7日,西峡县2024年第四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定标结果公示发布,西峡县交通局招标负责人表示:“当前,我们通过定标决策系统获得充分的信息知情权与决策权,能够精准洞察投标人实力,紧密贴合项目实际需求择优选定中标人,真正实现为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参与项目的评标专家称:“我们专家专注于技术评审,减少了投标企业的围猎。”中标企业西峡县金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表示:“评定分离模式下,招标人拥有更大的定标权,可以根据项目特征及需求择优选择中标人。这要求投标企业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投标方案,还要在信誉度、团队专业能力等方面展现出优势,才能增加竞争力,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公正的竞争环境。”
下一步,西峡县将拓展改革覆盖范围,探索在复杂项目中应用“评定分离”模式,深化信用评价与招投标挂钩机制,持续打造“阳光交易”西峡品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