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政采新生态激活市场新动能
■ 本报记者 彭勇琪
信用当“通行证”,服务有“暖温度”,政策做“加减法”。如今在山西省大同市,政府采购早已跳出传统流程框架,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活力的关键抓手。
今年以来,大同市财政局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监管效能,多措并举、精准发力,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全力推动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强化监管聚合力 筑牢公平“防护网”
“过去合同流转环节较多,现在通过线上审批、电子签章等方式,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大同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科科长常莉坤说,通过打通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与政府采购平台,大同实现采购计划与预算强制关联、“预算—采购—支付”全流程闭环管理,从源头杜绝无预算、超预算采购。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制度的坚实支撑。大同先后制定印发了《大同市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活动工作指引》《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编制要点》等文件,明确采购人的主体责任。指导各预算单位建立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内控流程,重点防控采购需求制定、采购政策落实、采购信息公开等关键环节风险。目前,大同全市预算单位已实现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建设全覆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日趋完善。
信用更是成为政府采购的“硬标尺”。依托山西政府采购平台信用评价系统,大同制定“信用 + 政府采购”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守信激励、失信约束机制,让市场竞争更有序、更健康。
做好政策“加减乘除” 为企业纾困助力
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上,大同做足“减法”。积极推行“书面承诺+信用管理”的准入模式,供应商书面承诺即可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不仅免收供应商政府采购文件费,对信用良好的供应商还能减免保证金,并引导供应商以保函形式缴纳保证金,大大缓解了供应商资金周转压力。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同做好“加法”。对于公开招标限额以下、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政府采购项目全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公开招标限额及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尽可能多地将采购预留给中小企业。要求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在备案时作出说明,并对小微企业报价给予规定比例的扣除,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
创新融资模式,大同做强“乘法”。持续深化“政采智贷”模式,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风险自担”原则,以政府采购财政资金为信用背书,为中标(成交)供应商提供便捷融资渠道,突破传统授信额度限制。今年以来,已累计为26家供应商提供37笔、金额达5373万元的融资支持。
破除隐性壁垒,大同做好“除法”。大同市拟研究制定《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指引(试行)》,要求采购单位在制定采购文件前必须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清理废除各类歧视性、差别化条款,营造开放包容、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优化服务增温度 培育发展新动能
“预付款比例提高至30%以上,这笔钱让我们周转更从容!”不少企业负责人为大同市政府采购政策点赞。
大同市通过印发相关通知,规范政府采购合同的签订、公开及资金支付等事项。鼓励采购人根据项目实际和供应商信用提高预付款比例,为中标企业提前注入资金“活水”。
专业队伍是服务升级的保障。近年来,大同市财政局围绕政策解读、业务规范、平台操作等方面,组织开展多轮专题培训和调研座谈,覆盖了预算单位、县区财政部门等采购市场主体。通过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意识,规范代理机构执业行为,提升评审专家专业素养,全方位提高政府采购队伍的政策执行力和业务操作能力。
在支持创新发展上,大同主动作为。积极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创新政策,组织专题培训和工作推进会,全面宣讲政策,精准对接需求,探索运用合作创新等采购方式,让政府采购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常莉坤表示,未来,大同市政府采购工作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在促进公平竞争的实践中不断突破,努力打造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充满活力的政府采购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