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务采购过程中,如果供应商存在问题,就可能会给买方带来相应的采购风险,通常表现为四种情形:一是合同诈骗风险,即供应商以诈骗为目的,以虚假的主体身份与买方签订合同,收到买方的预付款或者定金后逃之夭夭;二是供应商履约风险,即供应商在签订合同后的履约过程中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导致无法按合同约定交付产品(或服务)或者是延迟交付;三是产品质量风险,即供应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不到质量标准,最终无法满足买方的要求;四是采购价格与合规风险,即供应商为了获取项目合同或争取更高利润,与其他供应商合谋进行串标围标,可能共同抬高采购价格,导致采购活动出现合规风险。
因此,无论是以公开招标、邀请询价还是单一来源等方式进行采购,无论是采用供应商资格前置审查还是资格后审的形式,都需要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尽可能有效识别和控制相应的采购风险。
在对供应商进行资格评审时,往往会从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商务能力、安质环体系、财务情况、企业征信、社会责任、历史合作情况等角度去开展审查和评价。笔者从长期的招投标和供应商管理实践中发现,在供应商提供的众多评审材料中,年度审计报告(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载明的财务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相应年度的经营状况,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年度审计报告是由企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其中的关键内容包括审计意见、财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等。查看供应商财务报表是了解供应商经营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能够帮助采购人员识别和防范上述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财务报表中了解供应商有关经营状况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读和分析,更全面、准确地判断供应商经营状况,从而更好地控制供应商使用风险,实现高质量采购。
一般而言,供应商财务报表主要是三大主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一方面可以直接从报表中重要的会计科目上读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会计科目之间的对比或者是简单计算分析得到进一步的信息。下面从买方视角出发,结合采购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风险点,详细论述如何从供应商财务报表中获得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
1.资本资产规模
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上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供应商的资本资产规模代表着供应商的实力,与其风险承担能力直接相关,在选择供应商时一是要核实掌握供应商的资本资产情况,包括注册资本、实缴资本、净资产;二是需要考虑拟采购项目规模与供应商资本资产规模的适配性。注册资本一般可以在工商局网站或者“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上查询,实缴资本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在同样的注册资本情况下,实缴资本与注册资本的比例越高说明供应商的实力越强;净资产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之差额也即所有者权益。通常,所选供应商的注册资本应与拟采购项目相当或至少处于同一个量级,否则当供应商出现重大违约时,买方可能会面临合同损失无法得到足额补偿的风险;在供应商的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无法满足该标准的情况下,则需要进一步根据其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评估供应商能否承担对应的合同责任。
2.人员规模
不论买方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标的物是工程、货物或是服务,都需要人力资源来完成交付。如果选择的供应商是一个皮包公司,没有充足的合同执行人员,则买方要面临合同被转包、分包甚至无法交付的风险,故非常有必要掌握供应商的人员规模信息。除了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员工社保缴纳清单外,其实从财务报表中也能够粗略判断其人员规模。在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的现金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其他费用(不包括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和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等)。因此,可以简单根据该科目金额和供应商的平均人员成本来大致推算其人员规模,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例如,某供应商在一个年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9000万元,平均人员成本为30万元,则可以推算其人员规模在300人左右。
3.设施设备
市场上有生产制造型、服务型、贸易型等多种类型的供应商,但不论哪种供应商都需要有与其供应的产品(或服务)相匹配的设施设备来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这个科目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经营或管理而持有,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从定义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基本反映了供应商的设施设备情况,与其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通常是越大越好;相反,如果供应商固定资产余额很少或者没有,则表明其缺少相应的设施设备或是设施设备非常老旧(已全部折旧)。一般来说,生产制造型企业固定资产较多,主要是办公楼、厂房、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办公设备等;服务型和贸易型企业账上固定资产则相对较少,主要是办公楼、办公设备等。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结合拟采购项目特点和供应商类别,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来初步判断供应商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设施设备条件,然后再进行详细的技术评审。此外,若资产负债表中“在建工程”科目有余额,一般说明供应商处于发展阶段或正在进行产能扩张。
4.产品市场地位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地位高低,主要体现在产品是否容易销售出去、定价权的高低以及销售回款情况等几个方面。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这两个科目大致判断产品的市场地位。其中“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预收账款”是指企业向购货方预收的购货订金或部分货款。如果应收账款较多、预收账款较少,说明产品赊销较为普遍,供应商的产品市场地位不高、销售回款情况一般,产品定价权也会较低;如果应收账款较少、预收账款较多,则说明产品供不应求、以预售为主,供应商的产品在市场上较为抢手、地位强势,自然也会有更高的定价权。同时,在利润表中,“销售费用”这个科目以及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占比也直观地说明了产品销售的难易程度,对于同一行业同种性质的供应商,销售费用越少、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的占比越低,则表明产品市场地位越高,越容易销售出去。
5.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对于其能否正常运转和长期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在现金流量表中,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个部分,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否为正数,为正数则说明供应商有基本的“造血”能力,并且越大越好;若为负数,则说明供应商可能需要通过向银行借款、股东增加投入等筹资行为来“输血”维持正常的运转。如果供应商有大额的投资现金支出,必要时可以向其进一步了解具体的投资事项。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货币资金”“短期借款”这两个科目也能对应看到供应商的资金周转情况。一般情况下,货币资金越多、短期借款越少表明现金流相对较为充裕,短期内出现周转困难的可能性比较小;反之,则是现金流较为紧张,资金周转容易出现问题。
6.偿债能力
在评估供应商的偿债能力时,一般会计算三个定量指标,即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其中,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是最直观也是最常用的指标,通常合理水平是在65%左右,资产负债率降低则偿债能力升高,例如供应商资产负债率低于50%说明其负债水平比较低,偿债风险很低;反之,资产负债率升高则偿债能力降低,如果供应商资产负债率升高到80%,意味着其负债水平很高,风险也较大,应当谨慎选择;若资产负债率超过100%,代表供应商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选择该供应商。流动比率用来衡量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也越强;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以上,表示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两倍以上,即使流动资产有一半在短期内不能变现,也能保证全部的流动负债得到偿还。速动资产则有更强的变现能力,因此传统经验认为速动比率在1:1以上即可。
7.研发投入
如果对于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除了解供应商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平台、研发人员和科技创新成果外,还可以从研发投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在供应商的利润表中,“研发费用”科目涵盖了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的所有经费支出,包括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和实验材料等方面的费用以及研发人员的工资、绩效奖励等支出。通常研发费用越高意味着供应商在研发上的投入越多,说明其对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越重视。在评价供应商的研发投入时,一般用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即当期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例)来进行衡量,它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时,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要求研发费用投入比例不低于5%,该标准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照。
8.经营模式
在供应商的现金流量表中,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这两个科目可以大致了解其经营模式,二者的差值基本反映了供应商在所销售产品(服务)上的增值部分。举例来说,对于代理商,通常需要从上游的产品制造商(或上一级代理商)那里购买产品并加上一定的费用后再销售给下游的买方,增值部分主要来自代理商的销售服务,因此其现金流量表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会略高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且差值不大;对于生产制造商,主要是购买零部件、原材料、燃料等并利用加工设备进行产品生产,然后对外销售取得收入实现增值,“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中占到一定比例;对于提供技术服务的供应商,通常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人员对外提供专业化服务来取得收入,正常情况下其现金流量表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会远高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如果某供应商并非代理商/贸易商,但“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相比非常高,说明供应商的经营模式可能是以合同管理为主,合同执行主要依赖外部资源,这时则需要重点防范供应商分包转包的风险。
9.盈利能力
在选择供应商时,通常买方还会关注供应商的盈利能力如何,可以查看相应的会计科目和计算指标来进行评估和判断。在利润表中,“利润总额”科目直观反映了供应商在一个年度内的经营成果,“利润总额”为正数则表明企业有盈利并且越大越好,它是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除了在利润表中查看“利润总额”这个绝对数外,还可以进一步计算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与营业总成本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等盈利能力指标。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同时,还需要关注“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如前者小于后者说明利润都变成了现金进入账户,企业赚到的钱算“真钱”;反之,说明存在大量赊账,企业并没有真正赚到钱,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则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按照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个时点的状态,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某一个时间段的状况,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间断的。因此在判断供应商经营状况时,通常不能仅仅看一个年度的财务报表,一般会要求供应商提供最近2~3年的财务报表,以便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纵向分析,有助于了解动态变化过程,识别和解读数据或者指标中的异常情况,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供应商的经营发展趋势和潜力,进而更全面准确地判断供应商经营状况。
在采购活动中,往往面临如何判断不同的供应商中哪家采购风险小的问题,这需要对多家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比较不同供应商的经营状况时,一是可以从财务报表中选取少数几个关注的会计科目或经简单计算后直接对比;二是可以基于财务报表信息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对不同供应商分别计算得分后再进行比较。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供应商管理、防范采购风险已成为企业采购管理工作中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的基于财务报表看供应商经营状况的经验与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估供应商资本资产规模、人员规模、设施设备、产品市场地位、资金周转情况、偿债能力、研发投入、经营模式、盈利能力等有关状况,还具有相对便捷、可靠的特点,对于识别和控制供应商风险、提升采购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